Feeds:
Posts
Comments

Archive for the ‘琴投意合’ Category

最近两周,音乐老师说,每年国庆前夕,我都要拉国庆节流行的曲子。老师发了家喻户晓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官方的国歌由一届文学泰斗比昂逊作词。易卜生和比昂逊的雕塑就耸在国家剧院前,爱文学和戏剧的人对这俩人都不陌生。虽然比昂逊在中国远没有易卜生的名气大,但在挪威,这俩人比肩齐名,不相上下。比昂逊19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娃一开始对这个曲子没有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出于好奇,想上网查查有没有别的适合在国庆期间拉的曲子。真是知识贫乏限制了想象力,对什么事情不仔细关注,都会在忽视失落对这些事情的了解。一查,哇,原来国庆节的传统曲目有这么多! 挪威广播公司的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年级老师,给出了推荐曲目:除了官方认定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外,《红白蓝的挪威》高居榜首,是每天电视台必播的歌曲,由挪威享有世界声誉的女高音歌唱家西丝儿·凯嘉波。顺便提一下,我们可能都对《泰坦尼克号》和席琳唱的《永失我爱》耳熟能详,但是对这位演唱了同一部电影中所有其他插曲的挪威女高音并不了解。她的声音也非常空灵清澈悠远。她所唱的《You Raise Me Up》在油管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版本。 有意思的是,议会认定的国歌《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可能没有多少人能从头唱到尾,整首歌有八节,当年是爱国文豪比昂逊献给国王的,写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声声如战鼓,是他表弟谱的曲子,跟咱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是鼓舞人心,激发爱情热情,让人热血沸腾的。不过,这首诗有八节,大多数人基本上也只能记住第一节。歌词原文是用挪威语和丹麦语写成,现在已改成了现代挪威语,第二节到第六节都在追述历史丰功伟迹,所以可能过于阳春白雪。国庆节期前我们在广播电视上听到看到的基本也就第一,第八,或者第一,第七和第八节的内容。不过,第一句的旋律应该大家都能哼出来的。 与之相反,《红白蓝的挪威》却是民间最受欢迎也是经常能被大人小孩从头到尾传唱的。这首歌是挪威人作词,瑞典作曲家的曲子。很有意思吧。这首歌有三节,可是每一节很长,总长度大概与《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不相上下,内容其实也是描绘挪威的独特人文,但是这个的传唱度却比官歌要大。可能还是因为旋律和歌词更琅琅上口,容易传唱吧。 我问某人,《红白蓝的挪威》的缘由,挪威国旗为什么是这三个颜色?某人重复着红白蓝这三个单词,一直傻乐:红色嘛,草莓!蓝色嘛,蓝莓!…….我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白色嘛,奶油!你的意思是国庆节蛋糕!挪威人喜欢在国庆节做奶油蛋糕,顶层铺满草莓和蓝莓,的确是为构成这红白蓝。 我决定去考证一下这红白蓝的含义。挪威的国旗是红底上蓝色加白边的十字架。据说,蓝色是欧洲传统,有人说是蓝色的眼睛,有人说是贵族的血统。红色是丹麦国旗的颜色,大概象征是与丹麦分开了,独立了,仍然还是兄弟吧。说简单点,就是在丹麦国旗上的白色十字架上加上了蓝色十字架。有没有觉得欧洲这些国家的国旗都大同小异,没有创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呢?总之,红白蓝象征着自由和独立就没错了。最后去维基上考证了一下,红白蓝三色的选定,是基于效法法国,荷兰和美国的国旗象征着自由和独立,和对以前与丹麦和瑞典的联盟表示敬重。 娃的班主任喜欢教唱歌,国庆节前两周就开始预热了,教唱的就是这两首歌。小提琴小组课的老师让大家练习国歌,我几次提醒娃去练习,她都跟我唱反调。翻来翻去,找了一曲西部民歌《五月十七》拉得很起劲,三下两下拉上瘾了,我试着让她练习这两个正宗流行版,她本来不是特别喜欢拉这两个曲子。《是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因为跟老师课上拉过,所以很不情愿拉一遍,觉得很简单,就不想拉了。我去催她几次,让她试着拉一下《红白蓝的挪威》,她都断然拒绝,直截了当地说:我不会!在班上唱了这歌后,回家立马让我上视频网上找这个歌,兴致勃勃地跟着唱了两遍。我趁机问她,要不要试一下,看看自己现在会不会拉。没想到,她一试,就出来调子了。赶紧鼓掌,掌声对这个娃有着天生的魔力,立马起劲地拉起来了。等到下周上小提琴课,她主动去跟任课老师显摆,老师让我把那个谱子拍下给其他同学,立马带着本班一起拉这个曲子了。老师还鼓励他们国庆节的时候在家院子或者阳台上给邻居拉这些曲子。 老师的话,是圣旨,比亲妈的话管用。亲妈拿这道圣旨,很奏效,立马起劲地在阳台上拉。 资料来源: https://forskning.no/bakgrunn-moderne-historie/bakgrunn-rodt-hvitt-og-blatteller/1088084 https://www.nrk.no/vestfoldogtelemark/her-er-17.mai-sangene-du-bor-kunne-1.12355458

Read Full Post »

四月的奥斯陆,天气虽阴晴不定,但气温在复活节之后,一般都会猛然上升到春天或者夏天的温度,全在太阳公公心情好坏,和风婆婆愿不愿发作。不管怎么说,复活节之后,光照时间变长,总是让人心情大好,真有从黑暗中复活的味道。 因为疫情原因,奥斯陆从二月底三月初的每天三四百例,到现在的每天仍然有一百五十左右,小学一到四年级的课虽然未停,课外班虽然也未停,但一直上的是网课。网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乐器和舞蹈,戏剧这类需要面对面指导的课,老师叫苦连天,娃们哈欠连天,还经常在家几个房间乱窜,家长的杂音掺杂进来,有时家里的小娃的哭声,可以想象有多热闹。 下午三点钟,老师约了在公园里的大树下上小提琴课。急急忙忙赶到公园,寻找那棵所谓的大树,公园那么大,不过游乐场就在那儿,正在左顾右盼,乐谱架一下子撞到我眼前。接上头了,老师送别前一个学生。我开始帮忙在草地上支好乐谱架,拿出小提琴和谱子。 老师趁机抓紧检查娃对节奏感的认知,掏出一打音符卡片,跟娃练拍手。她们有自己的黑话,直译过来,就是跑,跳,歇,停,狗屋,姜饼等来描述音符的长短及连写,很形象可爱,我每次听了都觉得很好玩。说起来,拍手是娃在上小提琴课之前,我先接受的第一个培训,那个老师总批评我的节奏感太差,拍得太慢,而且胆子不够大。后来,娃一来,就很上手。换成这个老师后,很少练习拍手,有时她留作业,让我帮她练习,基本上就没有练过了,主要是我自己怕起到坏的影响。似乎这两个老师都强调每支乐曲,拉之前要跟着乐曲先练习拍手,然后一节一节练习拉好。可是,娃是个急性了,自从会读谱了,拿起弓就拉,连一节一节练习都不肯,怎么夺下她的弓,让她练拍手?我只好顺着她,偶尔让她握弓练习一下节奏,她都会跟我抢小提琴。我只好诱她跟着钢琴拉。我一直很困惑,不用节拍器,怎么练习节奏感。而我自己对音乐知之甚少,也不敢瞎指挥。 然后,她们又例行,检查上周练习和拉的情况。娃拉了她自己学会的挪威西部国庆民歌,老师拉伴奏部分,两人都很兴奋。悠扬的琴声引来了许多过路的小朋友驻足观望。风有点大,把谱子翻了页,幸好娃记住了谱子。两人觉得很搞笑。我在一边观看,拍了视频。当然,这次我拍照片是事先征询老师同意的。而且在公园里,远处游乐场有孩子的嬉笑声,街上偶尔有汽车摩托车的噪音。我事先静了音,所以不会影响她们。老师大概是看了我写给她的这周汇报,希望她检查一下娃学得真实情况,如果需要练习,希望她给予指导。因为这一个学期的不到一半时间,她已经把铃木第二册全拉完了。大多数是她自己先在家里琢磨,视频时拉给老师听,老师提出一两个需要练习的地方,网课上教她,其余时间都是她自己照谱子练,有时我会让她跟钢琴伴奏,但是她如果不愿意,我也就算了。因为她自己主动哗啦哗啦往下拉,我拦都拦不住,也不拦,怕打击积极性。说实话,虽然我也一直听曲子,感觉她拉得不错,还是有些对自己的听力和乐感不自信,怕她拉错了,没有学会那些技法,老师也不知道。上周感觉倒数第二的曲子,她不愿意练,似乎有难度,也不敢问。所以,想请老师在面授时,检查一下,不要就这么一册胡弄过去了。 娃挑了几个曲子,拉给老师听。在室外久了,还是有些凉,尤其是穿着毛衣拉琴,老师已经上了一个小时了,所以有点冷,老师决定提前下课。娃也着急地想去游乐场玩。老师与我又聊起上次的小插曲:我俩因为怎么管孩子,观念上有分歧。她觉得我管得太多,她上课时,一切由她来管,我不要干涉,而我则以为,她已经教娃怎么握弓,我只是顺便当老师的手把着娃的手,让她记住,可是娃就不耐烦地甩我,我一直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疫情期间,老师不能手把手,我只不过是老师的辅助而已。所以,我一直误以为,她对我有偏见,觉得亚洲的父母爱管孩子。昨天她反复讲,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是的,是我错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觉得很正常,很小的一个细节,可能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可接受的,本能地排斥。也许是因为我看到老师背了一大包谱子,而且主动说她用的教材是老版的,跟女儿用的不一样,所以她要更新自己的版本。而且一再解释,她不是不管孩子的进度,不管孩子是否有进步,盲目地夸奖,胡弄人,她说她对她的进步和需要进一步练习的东西,她都知道,似乎给了我一些安慰。可能人的本性吧,有人指责我的时候,我会奋力发击,等有人开诚布公地跟你探讨时,你就会自我返省。所以,我在她重复了两遍后,刹那间突然领悟了:女儿自尊心和好胜心很强,老师一直表扬鼓励她,如果老师提出让她改进什么,老师说一遍,就够了,也许她一时半会改不了,但是她是用心听的。用不着我再讲一遍,那不是强化,只是火上烧油,让她生气。我误会了老师的意思。其实,我一直是很客观地去看一个人,虽然我一直怀疑她似乎不备课,但是每次我们之间的沟通还是很彻底,我甚至跟某人开玩笑说,跟她争论,感觉就像跟我姐姐吵架。 课后,回到家里,我问她,她果然记得。

Read Full Post »

说实话,作为琴童家长,自己每天和自己打架,感觉有时都招架不了,快崩溃了。因为怕处于更年期的老妈忍不住会大吼大叫,理智的时候已经请求某人在听见我的第一声高音就赶紧走到我身边跟我咬耳朵:她还是个孩子! 这个方法奏效。事实上,我也不得不改变我自己,更确切地说,修炼自己:不发火,因为发火没用,反而更糟糕 ; 不憋气,因为憋气也没有,只会火更大。她只是孩子,她只是有时想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走,可是自己又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需要啫喱几个来回。慢慢帮她养成时间观念就好了。我时常安慰自己的同时又自责不已:这个孩子爱看书爱玩乐高富有想象力,有什么不好?看着她用乐高做出来的创意场景,真的不忍心逼她离开自己玩得很起劲的东西。可是,她现在是小学生了,可是,她在上课啊,想到这里,我都觉得自己打嘴,可是她用不着非要练小提琴啊。如果只是为了个音乐启蒙,她现在这样子就已经足够了啊。我自己不是说没有野心吗?没有希望她成为小提琴家吗?我为什么在她拒绝磨叽的时候,硬要拿石头碰鸡蛋找一身粘呢? 今天看到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不管孩子的家庭,那是动物园;把孩子管得太多的家庭,是马戏团。那么,对于我来说,我既不想让家成为动物园,也不想把孩子弄成马戏团里没有意志的被彻底驯化的动物。我是从小自由惯了的,家里基本没怎么管过我的学习和任何事情,无论上学就业,谈恋爱和结婚生子,谁都没管过,甚至都极少听到唠叨。我小的时候特别羡慕邻居的爸妈天天检查督促作业和学习,而我是考了第一名,得了奖品回家,都被家里人视而不见。所以,我渐渐地什么都不和家里人讲。我一直觉得如果家里人有那么一点点在学业上的指点和关心,那么我的人生是另一幅图景。我先生的家里也基本是放养的,可是他的父母带着他们从小就去很多地方旅行,上国际学校,所以本身的生长环境就是不一样的。 这段时间,因为她的老师总是强调要让她自己去试,说我管得太多。所以,我怀疑这个老师对我是中国人这个背景有刻板印象,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其实,老师上课无非就是把上次学的拉一下给我听听,稀哩哗啦拉一遍,很好,很棒!今天你想拉什么呀?娃说,我想拉这个,我已经试着拉过了,我现在拉给你听?老师说,好呀!听完了,还是很好,很棒!现在我来告诉你要注意练的地方。老师刚拿起琴拉了两小节,娃大喊:犀利,犀利,我想问你个问题。老师停下,什么?你说。东拉西扯一通。拉回主题,你现在跟我拉,我先拉一遍,你听,然后你拉。然后,娃自己拉上了。你先听我拉。娃拿着琴,手指闲不住也跟着拨拉。还没拉两行,娃又打断老师:我的胳膊肘有点疼。怎么啦?在学校里我不小心摔破了。现在好多啦。下课时间到了。娃说,我还想学。老师说,不行,另一个小朋友在等着了,我给你发视频吧。 上周的课基本就是这样的。因为娃拉琴前从来不注意检查握弓的姿势,老师上两周一直写在家练习注意大拇指要成环形,所以我刻意在她每次要开始拉时提醒她,可是那天,当着老师的面,她不让说,甩我。老师看到了,就说我不要管她。我以为我的手机静音,就顺手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老师通过视频那边听到了我手机的声音,就跟我有点火了。我说完对不起,还解释了一下,不是故意要打断她。可是,老师还是气呼呼地指责我不要管得太严格,当她拉琴的时候,需要专注,不要干扰她。我一生气,就赶紧离开了房间。老师这个老师是超级有耐心,可是她只有那十几分钟,而且她不会跟老师较劲。 我呢,需要每天陪练,最近她就不时会跟我拧巴一下。也不是故意的,但是,每到练琴时间,她拉一小会儿,就觉得自己已经都会了,不需要练了,她要编程,她要看书,她要上厕所,她要喝水,她饿了,她要玩一会儿乐高,也要玩一会儿毛绒玩具,等等。为此,我把她房间收拾得尽量少这些易干扰她的东西。可是,她每天都有无数的小插曲。每次,我都想干脆不要再上课了,也不要拉了,我轻声问她:要不,咱们不学了,也不练了?她大声反对:不行,永远都不要说不学了。今天,她一开始拉得好好的,突然下命令:我先给你变魔术。我一开始听错了,以为是说拉琴的技巧,以为她要跟我炫技,就说,你先拉完这个曲子需要练习的这部分,拉完三遍,再给我炫。当我听她说是变魔术,我脑子想的就是,又挑战极限。我反复强调:练琴时间我不看魔术。反正你是要拉完三遍,才可以做其他的。她跑到卫生间,我说,如果你不马上出来,今天晚上你就睡在卫生间吧。折腾了几个回合,发现我和某人都坚决不松口,只好认真地拉了三遍。我问她,这没几分钟吧。没那么困难吧。她过来搂着我脖子。我说,我不生气,我只是帮你建立时间观念。你现在可以变魔术了。给我们俩每人兴致勃勃地表演了一遍。变完魔术,再拉一下这几行练习曲吧。然后,她一直惦记着要吃蛋糕。看她再多拉一句都没动力了。 有时,她一乖,我反倒不想跟她较劲了。吃完蛋糕,估计肯定也不会拉了。随便她吧。反正不给吃,肯定也是走神。意料之外的是,晚上我随口试探了一句,你要不要把铃木第二册从头到尾拉一遍,明天可以把拉得不满意的地方去问问老师?我蛮以为她会不理我,会一直玩乐高。谁知,她竟然很认真地拉了二十分钟!虽然拉得太快,最后一个曲子还没学过,自己也刚拉过两遍。我还是很惊讶,难道就是因为爸爸给她录视频?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

Read Full Post »

这本书(A Remarkable Ear ),并不是我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的,而是我有意识去找关于小提琴的绘本时,翻看了好多检索纪录,找到的。一开始,我并不太抱有希望,因为对作者不熟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完了,有种恨相见太晚的感觉。 借回来,问娃想不想看。娃首先就本能抗议:我不喜欢!她大概觉得自己认字,用不着老娘多管闲事了。Ok。我自己看,我本来就她的小提琴很迷惑。她很喜欢拉小提琴,而且很容易上手,从一开始,老师就觉得她乐感好。可是我们两家人除她的叔叔会弹一点吉他之外,祖祖辈辈没人有音乐天赋,陪她学琴只能是摸石头过河。如果她偶尔有点玩性大,不想练琴,我就比较迷惑,是该想方设法斗智斗勇保持每天练琴呢,还是由着她的性子,不要干预?究竟怎样才不会让学琴变成一种心理负担呢? 虽然我们两人都没有一定要让她当个小提琴家的愿望,纯粹是因为发现她对音乐的喜爱,尤其是当我发现她哼哼歌调很快就能记住时,的确是惊讶地认为,她乐感真的超好。但是,一方面怕管多了逆反或者放任自流,都是浪费了她的天赋,另一方面又怕浪费时间,万一她没有这个天赋,仅仅是个业余爱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干嘛要花时间盯着她练琴,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两大疑惑:天赋和训练。 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人公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开场设在图书馆,一个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有点清贫的妈妈,喜欢带着小男孩去图书馆的故事角,听故事。看到这一句,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是一个鸡娃的故事。可是,没两句之后,笔峰一转,妈妈带他去听故事会,是因为妈妈每次采购食品里要拎着很重的袋子回家,她是为了在图书馆可以歇歇脚。他们去图书馆不是为了借书,事实上,妈妈总是阻止小男孩借书,怕借的书损坏了,大概害怕没钱赔偿吧。这次妈妈似乎不是特别累,发现小男孩想借书,就准备带他离开。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一个陌生男人拦住了这位妈妈。起初这位妈妈以为陌生人是叫花子,要跟她要钱买点吃的,还准备掏钱,抬头发现陌生人书生气,不像叫花子。陌生男人只是问小男孩平时是不是特别喜欢哼唱。妈妈当然知道是自己的捣蛋儿子,还以为闯了什么祸,便让孩子承认。孩子平时总被妈妈指责不停地捣蛋,在陌生人面前,自然不敢承认自己很喜欢哼唱。陌生男人连忙解释:我是说他似乎对音乐很感兴趣,不是指他哼唱吵人。妈妈自嘲地解释:他很早哼到晚,不停地哼,不停地唱,家里的锅碗瓢盆刀叉勺整天被他捣鼓得乱响,吵死了!又对娃说,你就承认呗!陌生男子说,我是某某,我是音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哼一下你刚才哼的那个。小男孩受到鼓励,就哼唱了起来。老师很开心地说:看吧!最奇妙的耳朵!然后,他就开始打拍子,让小男孩跟着学。小男孩模仿得很好。陌生男子认定这娃是块好苗子,便问了年龄和住址,说,等到他大一点,五六岁的时候,应该去上音乐课。临走的时候,老师跟孩子咬耳朵:“继续这样哼唱,继续这样唱,继续一边哼唱一边敲锅碗瓢盆刀叉勺。如果你妈妈干涉你,你就咬他!”读到这里我是忍不住笑了。我家那位曾开玩笑:你确定要让娃看这本书,你不怕她咬你? 主人公的妈妈心想,上什么音乐课啊,那是烧钱的,我家没钱,而且没觉得他有音乐天赋。转眼就把那个老师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弄丢了。 等到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个老师又与这个小男孩不期而遇,然后逮着机会不放,硬着逼着这个小男孩跟他上小提琴课。小男孩一开始拒绝,家里没钱买小提琴,没钱交学费,班主任觉得他正经事还没干好,语文还没上好,不能让他去学小提琴。总之,后来这个小男孩因为这个伯乐,就开始了小提琴课。别的孩子不用功,他很认真地练琴,在家里继父吼他,小提琴的锯木头声音影响他看电视。妈妈也烦他,让练琴离她远点。姐姐也烦他,一家子都冷讽热嘲他。只有老师鼓励他。后来帮他在联系学校食堂餐厅,让他在那里练琴。他上高中时,音乐老师免费遇教他,他是通过一个跟教师夫人练唱歌的女生知道的。班上的同学都不知道他拉小提琴,他一直偷偷练琴。后来,因为那个女生考艺校时临时忘记伴奏,只好临时抱佛脚,让他帮忙。结果他的小提琴给艺校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推荐他上艺校。故事的结局,就是小男孩长大后成了音乐家。 我女儿去考音乐学校的时候,就是这样考的。而且她小时候就是很喜欢哼唱,喜欢模仿各种声音。所以,我就想,她还是应该算有天赋的吧。所以,我算是可以心安理得地想,我没有把自己的愿意强压在她身上。那么,她喜欢音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小男孩的老师一开始是不严格,总是鼓励。可是,即使是有这样一双奇妙的耳朵,也是需要正确的方法训练和不停地练习的。老师听说他在家练琴时,继父还在看电视,就帮他在学校找地方练琴。即使是有这样一双奇妙的耳朵,如果没有艺校老师的肯定,他对自己的天赋也是没有自信的。 这虽然就是一个故事,以真人为原型写的小说,可是很值得一些家里有学乐器的孩子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语言简单朴实,三笔两笔就把场景和人物特点勾勒出来了。比如:不管怎么说,我就哼唱了。小菜一碟。那人转向妈妈,”瞧!我看得没错吧!“他又说道,”世界最奇妙的耳朵!” 我女儿小学一年纪,我看完之后,她还是跟爸爸一起读完了。当然,我也没放弃安利她的机会,鼓励她,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如果喜欢小提琴,就要好好练琴。 也许对娃来说,不一定有立志的作用。但是,对于我们两个来说,似乎有了更多的默契,不是说要认定女儿有天赋,从此严格训练天才。而是觉得如果孩子真喜欢音乐,多简陋的条件也能练出来的,有内驱力,用不着大人鸡,自己很享受音乐的美好,何况我们都有这么清晰的认识,如果她喜欢,我们无条件支持,也不用有压力,一定要当个小提琴家。如果不喜欢,什么时候放下,这段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是浪费时间。

Read Full Post »

其实,不光是陪练小提琴。教育儿女,本质上就是一件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只不过,有的人放任不管,当个懒人,难得清闲, 有的人乐此不疲,不想伤人伤娃伤己,只好斗智斗勇。我一直觉得,斗智头勇是养育儿女最高的境界。小到吃饭穿衣,入厕,大到上学,念书,交友,工作。虽无意于让子女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路线去走,但是,我们都是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很难不带有社会的偏见和烙印。即使是打着为了子女好的幌子,有时也难免有虚荣的成分。常在江湖走,那有不湿鞋。于是,觉得很有必要写下来。一是为了警醒自己,二是为了提醒他人,还可以留下一份记忆。 自从知道驴不喝水按不下头,就再也不去强按驴头。但是,有时,忍不住了,还是会想去按。想按又不能按,怎么办?全凭老娘机智勇敢,每得逞一次,便沾沾自喜一次,与某人对视,会心一笑。 每周五是原定不练琴的日子,可是某人最近兴致高,依然强烈要求拉,老妈当然心里偷着乐啦,嘴上虽然表现得很勉强:虽然今天是休息日,如果你非常想拉,我也不拦着你,你当然也可以拉,不过不许在其他日子里要求休息日。娃感觉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当然答应我了。今天是周一,据说是因为昨晚没睡好,有点犯困,所以不想练琴。可是,怎么能逃过老娘的火眼金睛?跟爸爸玩桌游,玩乐高,没有一点困意。 先是威逼利诱:你下午答应妈妈,晚饭后要好好练琴,不能说话不算话嘛!妈妈答应你吃巧克力,如果不给你,你会不会生气? 妈妈拉嘛,我真的不想拉! 好吧!本来在往常,看见毛绒玩具猫在地上,碰上更年期,早就爆了:整天不收拾,到处所扔!可是,老娘眼尖,突然灵机一动:她不是一直很喜欢《桌上坐着两着猫》的儿歌吗?我开始唱这儿歌,我一开头,爸爸开玩笑,这不是就一只猫吗?娃马上就接上了:我房间里还有一只粉色的猫。爸爸,我去拿来,你来演。我拉小提琴,妈妈当观众。娃兴高彩烈地去拿来粉猫,然后去取来小提琴。啊!老娘心里一阵惊喜:还是孩子啊!这么容易就上当了!更出乎意料的是,拉完了猫,还要给爸爸惊喜,拉加沃特二,跟我商量:妈妈,我让爸爸误以为我要拉加沃特一。然后,妈妈趁机还让她又练习了一遍需要练的曲子。天啊!她专注投入地拉出来的声音,那么好听!老娘真的每次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也故意学娃,在她耳边低语:你知道吗?秘诀就是你很专注!我感觉音符仿佛从你的大脑里欢快地飞出来一样!太棒了!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