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Posts
Comments

Posts Tagged ‘春节 传统习俗 临沂 日照’

我写的虽然是山东临沂春节的风俗习惯。其实我家在临沂与日照交界处,习俗或许综合了这两个地方的。 过小年,也叫祠灶,应该就是地方上灶王节的别称。给灶王老爷烧纸,要上天过年。包饺子,烧纸祭祖。一般是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每个村都不一样,有的二十三,有的二十四。妈妈说过一个当地顺口溜〈君祠三,民祠堂,王八祠王鳖祠六〉,有点开玩笑,骂人的意思, 指的是小年不是二十三就是二十四,没人过二十五,二十六。 过了小年,就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准备各种活动。比如,二十四或二十五,就要扫房子,把家里彻底清扫一遍。灶房有时还重新粉刷。这些都是男人的活,女人则忙着准备蒸馒头,发糕,各式各样的,通常要做很多,需要提前磨面粉,米粉,有的是手工磨的。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还要做几百张煎饼。山东大煎饼,现在已经通常看不到手工制作的山东大煎饼了。有点像挪威人的Flatbrød,薄如纸,很干,通常是用红薯,我们家叫地瓜做的。后来就改为粗面粉,然后就是精面粉,就成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的。 蒸馒头,发糕通常要在头一天晚上发面,放在炕上,半夜要起来检查搅动,以免发过了。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关起门来蒸一天,害得我出去玩都不方便。因为我饿了要回家吃东西,还得使劲拍门,我家院子很大,有时他们都听不到,要拍半天,而且他们都不高兴我一趟一趟地出来进去。馒头很有讲究,圆馒头一般是用来上坟祭祖。长形的馒头是用来自己吃的。发糕,通常会送给亲朋好友。 炒花生,炸果子。果子,不是天津煎饼果子的那种果子。而是一种用粘米和面粉及鸡蛋做成的,有各种花式。相同处,就是要放在油里炸。因为我们那儿盛产花生,所以炸果子,一点都不怕费油。用的都是特别大的锅,每次要用差不多1公斤油。当然,炸完了,也不会把油扔掉,而是留着以后炒菜用。我妈似乎后来比较大方,有时就偷偷地倒了,因为她不喜欢那种油。 年前要储备下整个春节期间的食物和各种必需品。我的小时候,通常初十才是开市,有集市。之前,从腊月三十最后一个集市,到初十,大家都一直是过春节的气氛,没有买卖东西的。像挪威的圣诞节放假,处处都关门。后来,慢慢地,村里的小卖店开始初二就开张,有些屠户也在初十前开工。 除夕早餐就熬鱼冻,一般是萝卜片炒鱼,配小米粥。早上放小鞭炮,门口撒豆秸秆和芝麻秆。寓意连年有余,步步升高。摇钱树, 是一棵新砍的竹子。现在想想,这个习俗可不就像西方人的圣诞树嘛!下午贴对联,贴年画,俗称胖孩子。其实就是地方的杨柳青年画,木版画。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坟,家远的就路上烧点纸。很多人整夜不睡,女人就在家不停地包饺子,包很多,差不多够一家吃两天的。初一初二几乎不开火的。男人便出门拜访本家的长辈。因为初一拜年会很忙,怕排队。零点开始有人放爆竹。一般3.4点钟鞭炮声音不断 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整晚最好不睡觉,睡觉的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拜年; 初一是年轻人穿着最新的衣服在大街小巷里成群结队地串门拜年,非常壮观。欢声笑语真的是响彻整条街。每家都备好花生,炸果子,糖果,茶水,还有酒和酒肴(下酒菜)。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路上全是成群结队一家子一家子去丈母娘的。初三初四都是去亲朋好友。初七初八要接灶王爷,其实又是包饺子。 十一岁那年,我哥哥刚订婚不久,嫂子给婆家送礼物时,特意给我买了一双红色的布鞋。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我们穿的鞋大多是家里人手工做的,还很少有人去买鞋。当时美得不行,大初一,穿着在院子蹦,好像还有一个同学跟我是一样的情况。只记得当时我嫂子开玩笑说:光顾着美了,冷不冷啊?我们两个都有点生气,觉得她真是多事。我们自然知道冷不冷的。话说,我老家的冬天真的不是很冷的。通过过了春节,基本春天就有盼头了,气温会恢复很快。现在想想我怎么就慢慢习惯了北京的干冷,而且又习惯了挪威的冰冷呢?

Read Full Post »